close

覺知 vs. 「小我」

《一個新世界》:喚醒內在的力量/艾克哈特‧托勒
(A New Earth:Awakening to Your Life's Purpose/Eckhart Tolle)

 

閱讀這本書,是一個有趣的歷程。

在我來看,這本書就是一本英文版的白話文佛經,當然它其實只很局限於佛經裡所說的「間隙」和「當下」或者說「覺知」這個概念而己。但是反過來說,「在每一個剎那保持覺知」也許就是佛教裡最深的教誨。

我認為書裡著墨很多而且很精闢的部份,是關於虛幻的「小我」。

『小我的心智完全被過去制約,它的制約有兩個面向:內容和結構。
例如,有個孩子因為玩具被奪走了而痛哭,那個玩具就代表了內容。它和任何其他內容都是可以互換的...
你所認同的內容被你的環境、教養及周邊文化所制約...
這個劇烈的痛苦之所以產生,是因為這個字:「我的」,這就是結構性。
小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心智結構就是「認同」。

這段話很簡單的說明了「小我」。
當廣告上的美女用這個牌子的香水、穿那個牌子的衣服,帥哥開著這種跑車、戴著那種手錶...這些種種都引誘著「小我」去獲取相同的東西、去認同同樣的身份表徵,讓「小我」感到優越、自我感覺良好,進而去擴張、強化「小我」。我想這就是物質化的「小我」。

在「遺失的戒指」這個故事裡,「小我」頑強地讓我印象深刻。故事是說作者有一次去探訪一個只剩兩個月的癌末女老師時,這個女老師卻處於強烈的不安和憤怒之中,因為她遺失了她祖母留給她的鑽石戒指。作者對這個女老師說,有一天她將必須放下這個戒指,而且這一天也許很快就到來了,更重要的是:
『當你放下它時,你會變得更少嗎?這個損失會縮減你的本質嗎?』


這個故事的答案很明顯。而我們的「小我」一再認同就是這些外在的名聲、地位、物品,它一再害怕的就是失去這些認同,從而變得更加渺小。

在物質上,「小我」跟「慾望」、「想要」、「獲取」認同。

而在精神上,「小我」跟「優越感」、「抱怨」、「怨恨」認同,也就是「我是對的」這回事。這一切都只不過是為了擴張、強化一個更加偉大的「小我」而己。

為了成為一個更加偉大、更加有存在感的「小我」,有許多人會玩角色認同的把戲像是受害者、加害者…,這點在一般心理輔導的書裡都會提到。總之呢,關於「小我」的許多破事,書裡寫得相當詳盡了。

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人,在英國劍橋大學接受過教育,於是這本書我只定位為一種西化的佛教思想。

很遺憾的,作者的職業是一位心靈導師。我覺得當一個人的思想定位成心靈導師、某種程度的宗教導領袖時,就會忍不住把神奇、靈力、脫離現實、不符合科學的觀念帶進他的言談裡,只需要一點點的「神蹟」就可以掩蓋大部份真實的改變所帶來的光芒,而成為一個宗派唯一最推崇的表徵,真是可惜。

這本書的另一個概念是「痛苦之身」。
很可惜的,作者想把「痛苦之身」和佛教所說的「業」結合在一起,把「痛苦之身」魔化為有些人"文化社會背景"或是"與生俱來"帶的一種「業」。其實如果單單把「痛苦之身」當作一個人生命歷程裡留有的心結,感覺會自然地多了。至於一個人掙脫自己的心結會有什麼負面能量云云,我只能說:「好吧~您真得有感覺到有什麼負面的能量瀰漫在空氣中…」

P.S.:

1.『xxx』部份摘自書中內容。 

2.另一篇心得:

覺知vs. 「小我」2/2~一個新世界: 喚醒內在的力量/艾克哈特‧托勒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覺察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