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花非常大量的時間在抗拒和閱讀這本書:《喜悅之道》/珊娜雅.羅曼。

像這種靈幻式的心靈成長書,大致是我抗拒的範圍。其它靈幻書可以一次看完的理由是:「反正70%都是一堆胡說八道,就把它當很唬人的科幻小說好了…」,這樣想就一口氣看完了。

但是這本書,偏偏剝掉靈幻的外皮,字裡行間通通是正面思考。只好一邊抗拒,一邊再回來看= =

這本幾乎是我看過"寫得最好的「正面思考」書",如果它完全不靈幻的話…

以下只是以這個主題,表達我對一般宿命式心靈書的不滿~
不適者請繞道...


生命中所發生的每件事都是你的功課?!!

『你們有些人覺得,父母要為你們的缺乏自尊負責。你不能埋怨父母,因為是你對他們的反應,造成了你缺乏自信的問題。兩個兒童可能經歷同等虐待的或負面的父母,其中之一長大了,對自己感覺很好,而另一個卻不然。是你做了要覺得不好的決定。於是你對自己的童年感到自憐,或自認為是整個生長環境的受害者,要體悟到,是你選擇了將你自己放在那樣的情況中,去學習某些有助你靈魂成長的事。』 

『你也許說:「我有個男人虐待我的模式,都是因為我有個會虐待人的父親。」你來到世上,是為學習關於愛的事,如果你沒由父親那兒學到,你將會選擇有相似模式的男人來教你你所必須學會的。舉例來說,你的父親也許是虐待狂,而後你發現自己吸引同類型的男人,直到有一天你決定不願再被那樣對待以後,這樣的模式才會離你而去。在這一生你要學習的課題之一,也許是愛和尊敬自己,因此你創造出一種情況,給你挑戰,讓你學會如何愛自己、尊敬自己。一旦你決定改變,那模式就立刻就結束了。』

以上是《喜悅之道》裡的兩段內容(我參考簡體和繁體的翻譯,改了幾個字…)

第一段『你們有些人…受害者』只看到受害者的話,它就是很正常的心理書,要求你去正視:是你選擇了你的反應模式。

在一般心理裡都會有的例子:
A:「我有個會虐待人的父親。」
A:「所以我才會虐待我的老婆小孩。」(<==嗯,都不是我的錯,我是受害者…)

B:「我有個會虐待人的父親。」
B:「所以我絕對不讓我的
老婆小孩過跟我一樣的日子。」
很明顯,差別在於「選擇」,每個人都做了不同的「選擇」。

『你可說:「我覺得傷心。」而非「你傷了我的心。」
一種有力的說法是:「我選擇了覺得傷心。」
你有的每種感覺都是你的選擇。』

 

一般心理書,會要求你不要被動地以「受害者」自居,剝掉你的標籤:「受害者」,然後成為一個「主動」創造改變的人。

但是後面加上『要體悟到,是你選擇了將你自己放在那樣的情況中,去學習某些有助你靈魂成長的事。』我就想昏倒了。

首先它有一個非常靈幻和宿命式的假設前提:「生命中所發生的每件事都是你的功課。」這種說法,在許多唯心論的勵志書裡都有。
第一:有一個神的你。
第二:它幫你設計了考題。<==所以問題是你自找的…
第三:每一件事都是考題。<==覺得最扯的是這個。
每一件事都是考題,那喝杯水也是考題囉?吃個飯、走路跌倒…什麼事都是你要奮鬥、努力去搞定的功課?

我很好奇的是:為什麼有人需要認為「人生是一場不斷要考過的試煉」?
是不是因為他們生命裡的「成就感」還不夠多,需要把每完成一件小事都當做一種「成就」,當作一種「成長」?
是不是因為「缺乏」,所以「渴求」?

另外,現代教育已經說明:孩子經由「快樂」學習學得更好,所以有人發展了快樂學習的教材。(換句話說,以「正面的方式」學習成長,比以「負面的方式」學習成長來得快。)
那麼,為什麼還有人認為一定要經由「痛苦」(或者教訓)學習才能學得好呢?

當然,你可以抱著「人生是一場偉大而艱難的功課」這類信念生活,但經由「痛苦」(或者教訓)學習,日子比較好過嗎?

我覺得脫離現實,引進這些靈幻的前提,抱持「無能為力」的宿命信念,保持「命中註定」的「受害者」心態,也許暫時安撫了憤憤不平而受傷的心靈,但這樣真得對人生有益嗎?

剝除靈幻的部份

生命的課題這回事,除去靈幻的部份還是可以說得通的,我覺得它並不需要「靈力」的加持。

用小孩學算術來說,如果有一個小孩8+5這題一直錯,其它都沒問題,那他只要遇到考卷出現「8+5這題」就會錯(廢話)。直到他學會了以後,「8+5這題」寫對了,這題不再被標示成「錯」,那他就不會注意到「8+5這題」了。於是,並不是「8+5這題」不再出現在他的考卷裡(老師應該都隨便出吧...),而是「8+5這題」一下子就答對了,一下子就算完了,它不是困難的問題了。

如果你硬是想把人生當成考試,那麼你非常容易把上面的情況,改寫成靈幻式的語言,只要你願意的話。

但是我真得吸引同樣的人…
「你的父親也許是虐待狂,而後你發現自己吸引同類型的男人」這種情況,在電視節目、別人的談話、文章裡隨處可見。我覺得當你用「吸引」兩字,意味著「你無法控制情況」,但事實也許是你下意識地,用你父親的模子去選擇男人,於是每次都選到同樣行為模式的人。

在談話性節目裡,這點就會非常明顯,當事人還在疑惑:「為什麼他也是這樣的人?」(例如會打女人)時,現場的其他來賓都已經在說「這不是很明顯嗎?這種人就是這樣的人。」一般人就可以判斷出來的,當事人就是看不到,然後執意覺得事情不會這樣。簡單說,就是當事人「忽視」對方的實際的言行,然後把自己的想像加在對方身上,一直認為他原本很好,不是會這樣做的人。

總之,我覺得大部份有道理的事,除去靈幻的部份,應該還是說得通的。不過對於熱愛「被動」、「無能為力」、「宿命」的人來說,也許靈幻式的心理書是更好的慰藉吧...

附上這本書的目錄

作者序---許宇宙之智慧連結.
第一章.來自歐林的訊息.
第二章.歐林向你問候.
第三章.你能喜悅地生活.
第四章.化負面為正面.
第五章.愛自己的藝術.
第六章.重視自我價值.
第七章.認識你真正的力量.
第八章.統一分裂的自我.
第九章.明白心的智慧.
第十章.開放地接受.
第十一章.欣賞、感恩與增多律.
第十二章.感覺內心的平靜
第十三章.獲得平衡、穩定和安全感.
第十四章.明晰-活在更多的光中.
第十五章.自由是你與生俱來的權利.
第十六章.擁抱新事.
第十七章.向前躍一大步.
第十八章.活在更高的目的裡.
第十九章.確認你此生的目的.

你們有些人覺得,父母要為你們的缺乏自尊負責。你不能埋怨父母,因為是你對他們的反應,造成了你缺乏自信的問題。兩個兒童可能經歷同等虐待的或負面的父母,其中之一長大了,對自己感覺很好,而另一個卻不然。是你做了要覺得不好的決定。於是你對自己的童年感到自憐,或自認為是整個生長環境的受害者,要體悟到,是你選擇了將你自己放在那樣的情況中,去學習某些有助你靈魂成長的事。

你也許說:「我有個男人虐待我的模式,都是因為我有個會虐待人的父親。」你來到世上,是為學習關於愛的事,如果你沒由父親那兒學到,你將會選擇有相似模式的男人來教你你所必須學會的。舉例來說,你的父親也許是虐待狂,而後你發現自己吸引同類型的男人,直到有一天你決定不願再被那樣對待以後,這樣的模式才會離你而去。在這一生你要學習的課題之一,也許是愛和尊敬自己,因此你創造出一種情況,給你挑戰,讓你學會如何愛自己、尊敬自己。一旦你決定改變,那模式就立刻就結束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