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《糧食危機關鍵報告》/彭明輝

p.66~63『
沒有農民,我們吃什麼

沒有農民,就不會有糧食產出。問題是,十年後台灣還會剩下多少農民?他們的平均年紀會是幾歲?如果農民人數銳減,我們吃什麼?完全靠進口嗎? 

根據主計處二○○○年普查,台閩地區農牧戶共七二.四萬戶,主要耕作人口年紀偏高,四十五至六十四歲者佔二八.八%,六十五歲以上佔一九六%,四十五歲以上共是四八.八%。跟一九九○年的資料相比,現在十五歲以上的農牧人口減少六十二萬人(約減少-七%),有後繼乏人的趨勢;且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大幅增加六八.七%。也就是說,不僅農業總人口數逐年遞減,而且年輕人投入農業的人數也銳減,使得農業人口平均年紀逐漸增長。

此外,七二.四萬戶的農牧戶中僅三一.七萬戶(四三八%)種植稻作,較一九九○年的三九萬戶(四五.八%)下降。也就是說,農牧從業人口往高經濟價值的作物、牲畜發展,另一方面,養活人畜所需要的基本穀物愈來愈沒有人要種。 

根據二○○五年普查,局勢明顯逐年惡化。農家人口進一步老化到平均年紀為五三.四五歲,農家耕地經營規模繼續縮小到平均每家為?七二公頃,休耕及未經營者分別比二○○○年增加兩倍與一.四倍,以至於每人全年平均工作日數僅為七十六日。

而且,政府幾乎全面向世界貿易組織投降的情況下,農民所得持續惡化,平均每戶農牧經營收入僅二.二萬。

這樣的局勢,沒有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投入農業。因為擔心台灣農業日漸式微,台灣大學與中興大學的農業相關科系一一改名,率先離農。目前台灣稻農的平均年紀將近六十歲,十年後他們還能夠為我們生產糧食嗎?農業欠缺新血投入,十年後台灣的農業知識與生產力要仰仗誰來傳承與擔負?

農業人口流失,農田則因連年休耕而逐漸荒廢,連農耕機械與周邊的水利灌溉設施也乏人維護,甚至,休耕連帶使得代耕代割的周邊從業人口逐年流失。假如這個趨勢不改變,十年後,即使重金從海外延攬農工(農奴),地已荒廢、農耕機械與水利溝渠失修,不見周邊從業人口,台灣的農業還能再起嗎? 

屋漏偏逢連夜雨,荒汗偏逢水枯竭

面對著全球糧價持續上漲,行政院長吳敦義在二一一年二月宣佈要復耕休耕田。但吳院長可能從來都沒弄清楚:長期以來持續發展石化業等高耗水、高污染的產業,已使台灣沒有足夠水資源可供灌溉。農地沒有灌溉用水,如何全面復耕?

由於水源不足,過去十年來台灣平均每年超抽地下水達二十三億噸,造成全省各地地層逐年下陷。光是彰雲嘉地區一年就抽取六十億噸的地下水,等於是台灣所有水庫蓄水量總和的三倍,使得該地區地層每年持續下陷十到十八公分。 

台灣的水稻田每年用掉八十噸灌溉用水,但若是進行兩期稻作,-年中有兩百天左右(第一期稻作生長期在二至六月,第二期在七至十一月)的稻田形同廣義的溼地,可以滲透補充地下水源,臨助調節水循環。但是一旦稻田休耕,這個蓄水與補充地下水源的功能就會消失。

事實上,台彎所有用水種類中,只有水稻田的灌溉具有補充地下水的功能。不去節制工業用水與民生用水,而廢棄水稻田,其結果可能導致地水源逐漸枯竭,以致地層下陷,並且乾季的可用水量下降,形成惡性循環。

如果一定要減少農牧用水,高山茶、檳榔以及山坡地農業每年用掉六十億噸。

這些用水不但沒有涵養地下水的功能,更是導致水庫淤積、水源污染與生態破壞的元凶。但是這些產業都是高經濟作物,所以經濟部寧可休耕水稻而不調節山坡地的墾伐。即使經歷了八八風災,我們還是看不到政府治災、防洪的作為與決心。 

但是台灣的政府對農業的多元價值嚴重欠缺認識,因而許多施政作為其實是在加速農村凋蔽。譬如,政府只經濟考量,當一個村落的人口遷出較嚴重,就將小定廢校、客運停駛,而使農村活機能逐年惡化。活化農村靠的是人才,而學校教師往往是年輕知識份子最穩當的返鄉道路。…

這些作為,剛好跟歐盟背道而騟。英國刻意改善鄉村的公共設施與生活機能,使得鄉村人口回流;歐盟對偏遠地區則給予特殊補助…使不同地區的人有相近的發展機會。

結語

即使經歷過○○八年春天的全球糧食危機,政府仍舊無意積極提高台灣的糧食自給率,而任由農村破敗,農民流失與老化。如此有恃無恐,是因為決策者一直以為糧價波動是短期現象,只要囤積夠多的安全存糧,就可以安然度過一波又一波的糧食危機。

他們相信市場比政府更有能力調節供需:長期的糧食短缺與糧價高漲將會刺激更多資金投入農業部門,終而導致糧食增產。這個信念的主要盲點在於:當地球的可耕地與水資源都已經瀕臨極限,投入再多的資金都不見得能產出更多的糧食。

從亞當·斯密(Adam Smith的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都暗藏著一個假設:只要投入足夠的資金、技術和人力,產量是可以無限提升的。很不幸的是:我們活在一個資源有限的地球,而且上頭的可用資源都快被我們這代用光了。』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