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因為看到別人的摘錄,才想到找我以前po的這篇,所以又把它從另個blog撿回來^^"
這篇本來是po在這個blog,後來覺得字很多,又丟到另一個...)

關於'無條件的愛'這個東西,有在看心理勵志的書的人大約都有看過幾種不同的說法吧~ 

但是何以能夠無條件地愛,我還是一直充滿疑惑。

因為我們總是在別人做出不符合我們期望的行為而受傷時,想要收回我們對他的愛和期望以免再次受傷。一方面因為愛而付出,一方面期望著回報,當得不到滿意的回報時,又要再度減少愛。


奧修這篇'無條件的愛',我覺得是很不錯的說明,大家看看吧~

因為贈與的愛本身是一個禮物,而給予愛是一種分享的行為,於是不存在著等著回報、等著看你怎麼做再決定給你多少愛的心理需求。

《成熟》/奧修

           * * *          * * *          * * *          * * *           * * * 

學習無條件的給與

路易士(c.S.Lewis)將愛劃分為兩種:“出於需要的愛”(need-love)跟“贈與的愛”(gift-love)。人本心理學之父亞伯拉罕·馬斯洛(Abraham Maslo)他也將愛劃分成兩種,第一種叫“出於匱乏的愛”(deficiency-love),第二種叫“存在的愛”(being-love),這其中的差異很值得探究。

“出於需要的愛”與 “出於匱乏的愛”是對別人的倚賴,這種愛是不成熟的,事實上,那不是真正的愛,那是一種需要。你在利用別人,你將別人看成手段,你利用、你操縱、你控制,你貶低了別人,你幾乎毀了人家,而人家也對你做一模一樣的事情。

另一個人試圖操縱你、佔有你、利用你,和你利用另一個人一樣是沒有愛的做法。這愛看起來像愛,實際上是個贗品。可是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身上,因為你人生中關於愛的第一課是在童年時期學到的。

小孩自出生之後就倚賴著母親,他對母親的愛是一種“出於匱乏的愛”他需要母親,沒有母親他無法活下去,他愛他的母親,因為她關係到他性命之維繫。其實這不是真的愛,他可以愛任何呵護他的女性,只要她能愛上他,幫助他生存下去,滿足他的需要。母親像是他所吃的食物一樣,他不但從她身上得到奶水,同時也得到愛--愛也是一種需要。

許多人一輩子都表現得幼稚,他們永遠長不大,年齡上變大,但心智卻沒跟著長大。他們的心態也依舊是不成熟的,總是在索求愛,就好像是對食物的需求一般。

當一個人開始愛,而且不是出於需求的時候,他就是成熟的人。他開始流動、分享和給予,兩者所著力的點不同,前者是在於怎麼得到更多,後者在於如何給予,如何能給得更多,而且是無條件的給予,這正是他長大、成熟的體現。

一個成熟的人是能夠付出的人,也只有成熟的人才能付出,因為只有成熟的人才擁有,當愛不是出於倚賴的時候,不管有沒有別人在你都能愛,這樣的愛就不是一種關係,那是一種存在的狀況。

當一朵花綻放在深山裏的時候,沒有人去欣賞它,沒有人知道它的芬芳,想想這朵花會如何?沒有人經過它,對它讚歎一聲“啊,真美!”沒有人品嘗它的美、它的快樂、沒有人分享這一切。你想這朵花會如何?它會凋謝?它會難過?它會驚慌失措?它會尋短見?它逕自綻放,繼續地綻放,有沒有人經過都無關緊要,它會不斷地將香氣散播到風中,將喜悅分享給神、整體。

  當我一個人的時候,我的愛跟我與你同在時一樣,因為我的愛並不是由你來決定的,如果是那樣的話,當你走之後,我的愛也會不是了,並不是你在拉走我的愛,是我在對你分享我的愛。這是“贈與的愛”,這是“存在的愛”。

我並沒有完全同意路易士跟馬斯洛的看法,首先他們稱為“愛”的愛並不是愛,那是一種需要,需要怎麼會是愛呢?愛是一種奢華的享受,一場豐盛的饗宴,愛有如此豐沛的生命力在其中,使你不知該拿它怎麼辦才好:於是你只好分享。

你心中有許多首歌,你必須將它們唱出來,不論人家是否聽到,假如沒有人聽,你一樣得唱你的歌、跳你的舞。別人可能聽到,也可能錯過,但對你來說,你徜徉在洋溢的歌聲中。

河水並不為你而流動,無論你在不在,它都會流動;它並不為你的口渴而流動,它只是流動著,你可以透過它而解渴,也可能錯過,只視你自己而定。河水並不真的為你而流,它只是流著,你能喝到水只是一個偶然,它能滿足你的需求只是一個偶然。

有倚賴就會有痛苦,每當你倚賴別人的時候,你會覺得難受,因為你自己變成了奴隸,然後你就會以一些微妙的方式來報復對方,因為他施加了力量在你身上,但你卻不得不倚賴他。沒有人喜歡別人強施力量在自己身上,也沒有人喜歡倚賴別人,因為倚賴會扼殺自由。

愛無法在倚賴之中流動,因為愛是一種自由的在,她需要空間,需要絕對的空間,別人不能侵犯這個空間,因為她非常的纖細脆弱。

當你倚賴的時候,別人就一定會控制你,你也會試圖去控制別人,這就是發生在所謂情侶之間的衝突,他們是親密的敵人,總是處在衝突之中。先生與太太,你看他們在做什麼?能夠愛是很稀有的事:衝突是一種慣例,而愛則是例外中的例外,但他們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控制,甚至用愛來控制。

做先生的被太太要求做某件事,他會拒絕,卻不是拒絕得理直氣壯,她身處在悲傷的深淵:心不甘情不願地付出,只是為了要你圍著他搖尾巴打轉。女士也是同樣的情形,當丈夫有所求于她時,女士會說她累了,說她公司裏有太多事要處理,她工作量太重,必須睡覺去了。

要操縱他人有兩種方式,其中之一是讓另一個人得不到你,令他愈來愈渴求你,所以他會愈來愈倚賴你。通常女人比男人更常使用這個手腕,因為男人本來就居於權力的優勢了,他不必用一些似有若無的方式來讓他顯得有力量,他本來就是了。他是賺錢的人,那便是他的力量:就體力來說,他也比較強壯。

幾世紀以來,男人對女人灌輸制約,讓她以為她不比男人來得有力,男人總是找一個各方面都略遜他一籌的女人,他不會去娶一個教育程度比他高的女人,這樣一來他的力量就會遭到威脅;他也不會去娶一個身高比他高的女人,因為個子高的女人看起來佔優勢;他不會娶一個比他聰明的女人,因為她的能言善道會令他在辯論之中失去力量。

男人不會要女人去出風頭,因為這會顯得他微不足道,而且從古至今,男人找的女人都要小他幾歲。為什麼太太不能比先生大?這樣有什麼不對?因為她的經驗會比較豐富--男人的權力又受到打擊了。於是男人總是找比他差一點約六歲,那正是女人在下墜的原因。

女人沒有理由比男人矮一截,一點也沒有必要為男人失去她的高度。但由於男性總是選比她差一點的女人,女人失去了她的高度,這樣的事點點滴滴進入她的頭腦,直到她從她原有的高度掉落。女人失去了她的智慧,因為一個聰明的女人是沒有人要的,在過去,聰明的女人被當成怪胎。

令人感到驚訝的是,女人自這個世紀起又再次回到她們的高度,連她們的骨頭、骨架都變得比較大,就在五十年之間……特別是在美國,她們的大腦與頭顱都比以前大得多。

女性自由的想法使得某些很深的制約已經被粉碎了。對於男性來講,他已經擁有權力,他不必去學如何才能更精明一點,也不必學怎麼樣拐彎抹角。而過去女性並沒有權力,當然她必須要懂得使用一些手腕以作為替代。唯一能讓女人覺得有力量的,是來自這個男人對她的需要,這不是愛,這是一場交易,他們會不斷地討價還價,經常處於掙扎的狀況之中。

路易士和馬斯洛將愛劃分為兩種,我就不這麼做,我會說第一種愛只是徒具其名,它是假貨,不是真愛,唯有第二種愛才是愛。

只有當你成熟的時候,愛才會發生;只有當你是大的時候,你才有能力愛。當你知道愛並不是需要,而是像一條滿溢的河流:“存在的愛”和“贈與的愛”,那時你方能無條件的分享。

第一種所謂的愛,根源於人對另一個人的深切需要,而“贈與的愛”或“存在的愛”卻是從一個成熟、豐富的人身上滿溢到另一個人身上,這個人是如此充滿著愛。當你擁有愛的時候,你渾身上下會散發著愛的氣息,正如同當你點亮一盞燈的時候,光束就向黑暗傳遞開來。愛是存在的副產物,當你在的時候,你就被愛的氛圍所圍繞;當你不在的時候,你就不會有愛的氛圍在你身上,這時你會向別人索求愛。

讓我再重在一遍:當你沒有愛的時候,你會向別人索求愛,你是個乞丐,而別人也在向你索求愛,兩個乞丐互相向對方伸手要愛,兩個人都希望對方有愛。很自然地,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兩個人都會覺得被對方欺騙了。

你可以去問任何一對夫妻或情侶,他們覺得被欺騙了。那是你的投射才會以為別人有愛,當你的投射是錯誤的時候,別人能怎麼樣?你自己的投射破滅,別人並沒有符合你的期待,事情不過就這樣。而話說回來,別人也沒有義務去滿足你的期待。

你也欺騙了別人,這是別人對你的感覺,因為他希望能有愛從你那裏給他,你們兩個都是這麼期待對方,但你們兩個什麼都沒有,愛怎麼能發生呢?頂多你們可以一起難過,以前你都是一個人難過,現在你可以和另一個人一起難過,不過,當兩個人一起難過的時候,那難過不是以單純的加法增加,而是以乘法的方式加倍。

一個人的時候你覺得挫折,兩個人的時候你也覺得挫折,唯一的好處是,當另一個人跟你一起挫折的時候,你可以將責任丟給別人,是別人讓你不好過的,這是個好藉口,你可以覺得心安:“我沒有任何問題,不過另一個人:有這樣一個老婆我能怎麼樣?討人厭又嘮嘮叨叨,難怪我日子不好過。有這樣一個老公我能怎麼樣?人長得又不帥,又小氣!”現在你可將責任丟給別人,你找到了替罪羊,只是你一樣在受煎熬,而且是比以前多了好幾倍。

這是吊詭的地方:那些墜入愛河中的人沒有任何愛,那正足以說明他們為何會墜入愛河中,而因為他們沒有愛,他們沒辦法付出愛。再者,一個不成熟的人永遠會愛上另一個不成熟的人,因為唯獨他們能瞭解彼此的語言,成熟的人愛成熟的人,不成熟的人愛不成熟的人。

 


《愛》/奧修

           * * *          * * *          * * *          * * *           * * * 

『記住,只有一樣東西能幫你,那就是覺知───除此之外沒有別的。如果你不接受生命與愛就是不斷的起起伏伏,成長只會痛苦。接受夏天,也要接受冬天。』

 

『成長是痛苦的,因為你這一生一直在逃避許許多多令你痛苦的事。逃避它們就無法摧毀它們,它們會不斷累積;你不斷壓抑你的痛苦,而它們依然留在你的身體裡。這就是為什麼成長是痛苦的;當你開始成長,當你決定要成長,你必須面對所有你曾經壓抑過的痛苦。你不能繞過它們。』

體驗愛的方法

『第一件事,成為一個個體。

第二件事,不要期待完美,不要請求,也不要要求。愛平凡的人。平凡人沒有什麼不對。平凡人才是不凡的!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獨特;要尊重那些獨特。 

第三,給予,而且是無條件的給予------然後你就會知道愛是什麼。我無法定義它。我可以為你指出一條讓愛成長的路。我可以指引你如何種出一片玫瑰花叢,告訴你如何澆水,如何施肥,如何保護它。然後有一天,出乎意料地,玫瑰花開了,你的家裡充滿了芬芳。愛就這樣發生了。』

三種愛

『有三種愛。我稱它們愛之一,愛之二,愛之三。

第一種愛是以客體為目標的愛;有一個愛的目標。你看到一位美女,非常優雅,身材姣好。 你興奮不已,你認為你愛上她了。愛會出現是因為這個女人很美,因為她動人,因為她一切都很好。這個目標身上有某些東西激起你內在的愛。你不真的是它的主 人;這個愛來自外在。…

愛之二是:客體對象並不重要,你的主體才是重要的。你充滿愛,所以你把你的愛給予某人。愛是你的品質,不是以客體為目標。主體洋溢著愛的品質,這整個人充滿了愛。甚至你就算是一個人,也充滿著愛。愛,是你這個人的一種氣息。

但還有一種比史懷哲或馬哈維雅更進一步的可能:你也可以尊重物品。那是最終極的愛。你不只愛生命,你愛所有存在的一切。你愛椅子、鞋子、進出房子的門、放 食物的盤子。你愛物品,因為它們也是一種存在。當你來到這個點上,你會愛整個存在,無論它是什麼——愛變成是無條件的愛。它變成祈禱,變成一種靜心。

如果你活在沒有愛的日子裡,那麼,第一種愛比沒有愛要好。但第二種愛比第一種愛更好,少一點擔憂、少一點苦惱、少一點混亂、衝突、侵略或暴力。第二種愛比 第一種愛有更多的愛、更純淨。第一種愛的慾望太強烈,它會攪亂整個遊戲;但就算是第二種愛,也還不是最後的愛。還有第三種愛——客體與主體都消失了。


第一種型態的愛,客體是重要的;第二種愛,主體是重要的;第三種愛是超然。既不是客體也不是主體,你不會分割實相:客體、主體、知者、被知者,愛人、被愛的人。所有的區別都消失了。你就是愛。…

所以,我要你學習更多的愛。從第一走到第二,同時在你的意識中記得第三種才是終點。第二種愛重點在你自己本身。你愛。盡可能愛很多人。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去 看:你愛某人如愛你的太太,你愛某人如愛你的朋友,你愛某人如愛你的女兒,你愛某人如愛你的姊妹,你愛某人如愛你的母親。你也可能和很多人分享同一種愛。 所以,首先到達第二種愛。

而第三種愛,你就是愛。接下來,你可以一直不斷的愛,它是沒有盡頭的。』

arrow
arrow

    Ange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