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陀的幸福課》/湯瑪士.培恩

閱讀這本書,讓我憶起小時候那種無所不在的幸福感。

也許,起點就是終點。

h
擁有幸福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幸福
『唯有你接納,
你才可以享受那道灑落而下的陽光、綠葉青蔥的植物以及眼前的午餐。
這就是感受幸福唯一的條件。』

我覺得這兩句話就是書中所說的幸福方法,當然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:正確地覺察當下。
而書中提出的幸福修鍊就是時時正念。
 

幸福的修鍊(正念)
『正念指即是認知事情的真相---「我知道這是什麼感覺,這就是妒忌」』

第四章列舉了轉化想法和感受的方法,其中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這段:

情緒療癒兩步驟 

循序漸進
『在練習情緒療癒的第一個步驟時,你需要真實地知道自己正在感受的情緒。
透過正念的觀照以及清澈、安詳的意識來察覺正在發生的感受。』 

中斷反覆思索
『練習第二個步驟(照料我們的情緒)其中一個部分,
就是要中斷那種不停反覆思索並迷失在自己困難情緒中的傾向。
我們可以從事一些活動,讓自己心思不要一直徘徊在負面情緒之中。
這種活動分成兩種:
一種是我們能掌握並能帶來成就感的事情;(完成小事)
另一種則是讓我們能流暢地參與並能樂在其中的活動。(運動、比賽)』 

s  憂鬱或情緒困難
『如果你有憂鬱或其他困難情緒的傾向,當你己經感到沮喪或低潮,會很難想到一些可以做的事情,
你可以事先將一些能帶來支配感的事項與具有流暢性的活動列下來。

當情緒來襲時,你手上的這份活動清單,便可供你參考,讓你不必繼續困在低潮的情緒之中。』 

另外第五章「我、無我與他人」中,對於愛自己和愛別人有更明確的說明,我想很多過度付出的人可以看一看。

ii 愛己愛人並不抽象
『愛自己就是注意自己、用心去意識感覺與體驗,
而不是只去感受你想要的感覺,或假設自己該有什麼感覺。
愛自己同時指的也是透過第四章中所介紹的正念來照料你的想法、感覺與身體的感受。…
懂得尊重我們身心的極限,避免讓自己過度操勞。…
愛自己指的也是,當表現得不好或犯錯時,用和善與諒解的心來對待自己,並用慈悲的心來檢視我們意識中種子,
分辨出那些造成負面念頭的來源,讓自己下次能夠做得更好。』 

『愛人就是關心他人、看見他人,並用諒解與和善去對待他們意識花園裡的種子。…
持續深入了解他們的本質,並且提醒自己:
他人也像我們一樣是不停流動的能量,而非靜態不變的物體。…
愛人是當他人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情,我們給予他們相同的支持與鼓勵;
當他人表現得不好或犯錯時,我們也用相同的和善與諒解來對待。』

照顧好自己,是一個學不會的課題... 

e
 愛即是了解

『真愛的本質是
擁有「深入並慈悲地了解他人」的意圖。』

四梵住(四無量心)
『佛陀教導中的四梵住是另一種思考人我平衡的方法。在這個教導之中,情緒的平衡是由真實的愛而來的。』

四梵住(四無量心)(4 Brahmavihara)

慈(maitri),指的是我們意圖他人擁快樂與快樂的因。
它也包含了擁有幫助他人獲得快樂所需要的能力。

悲(karuna)在指的是我們意圖他人可以苦痛中解脫,
並且遠離苦痛的因,也包含了擁有幫助他人從苦痛解脫所需要的能力。

喜(mudita),指的是擁有因好事發生而喜樂的能力,
無論這件好事是發生在自己或是他人身上,都不會有差別心。

捨(upeksha),指的是內心的平衡,一種放手的能力。

真實的愛包含了這四個元素並相互存在。

『捨指的是擁讓別人做自己並且自決的能力,即使他們的決定並不明智,
我們也需要認知到自己並無法為別人作決定,也無法改變他們作決定後的結果。 』

施與受

一份禮物在它被收下那刻才是禮物。…

愛是一種永無止盡的施與受、受與施。

要讓愛不停地循環,我們除了要能夠給予,也要能夠接受;

我們必須要有收下禮物的能力。』 

過度付出
關於「過度付出」這裡提出一個看法,就是用「無我、萬物相依」去看這件事:
『在真實世界中,瑪西對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,也都是為他人而做
在真實世界中,瑪西對他人所做的事情,也都是為自己而做。
當她照自己的快樂與幸福,她便能深刻地處於當下,照顧仰賴她的人。
如果她無法照料自己的情緒,受她照顧的人便會感受到她的不滿與憤怒。』

『對於利他導向的人來說,
愛自己並不會造成什麼實際傷害,
真正會使人受到傷害的並不是這此人因此變得自私,
真正造成傷害的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不仁慈,
而將自己的不快樂與怨恨無意間散播給其他人。』

簡單說,當你出於愛而付出時,為他人所做的事也是為自己做的,因為是「你」想要去愛、想要付出。反過來說,當你出於愛而為自己付出時,為自己做的事也是為他人做的,因為你照顧好自己時,被你照顧的人也會感受到你的快樂。

於是,利他和利己並不衝突,而當你不是出於「愛」而去做這些事的時候才會有問題。
當你不是出於「愛自己」和「愛他人」去做事時,才會造成傷害。
我們需要平衡愛人和愛己,也需要時時覺察自己的動機。

持戒

『持戒即是謹守戒律,不做不合佛法的事。
佛教中傳統的基本戒律包含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與不飲酒。
這些戒律不應是強加在身上的禁令,
而是因為你的洞察、體悟,自然而然地將戒律納為生活中的修鍊。』

在所有的事情裡,我就相信「了解」,所以我花時間去讀解說經文的書,理解這樣做背後的理由,然後遵行我了解的戒律,我是以這種方式去學習佛法。當然,唸經據說有很多功德,喜歡唸經的就唸經、喜歡布施的人就布施,每個人有每個人適合的方法。

最後,佛教的修行總是免不了禪修囉~
關於禪修,這本書還是提供了一些方法,但
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這句話:
 

『佛陀說,他的方式便是愉悅地開始、愉悅地進行,最終也愉悅地收尾。
讓自己快樂的方式就是讓整個修行之路都很愉悅。』

en

洞察是我們的道路、了解是我們的道路、體會是我們的道路,而最重要的喜悅也必須是我們的道路。書上說,禪修不是比賽,不用比誰坐的久,畢竟整天孵蛋的雞也沒有因此而成佛。如果坐一小時使你快樂那就坐一小時,如果坐兩分鐘使你痛苦,那就只坐一分鐘,重點是不要使修行變成一種不得不放棄的痛苦

書中細微的地方還很多,對佛學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本書囉~

P.S.以上圖片來自fb,如有版權問題請告知,感謝~

arrow
arrow

    Ange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