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約在幼稚園的年紀,有一次我走路時,突然想到一個之前困惑過我的問題的答案,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原來「我習慣記住我的困惑,而且在不知不覺中竟然會想出答案來~」,也許這就是潛意識的運作方式吧?

後來,我慢慢發現,我在生活中收集我的困惑,然後一點一點在思考中獲得解答。所以,我很少發呆,沒事就想著我不懂的事。我想,如果有人很愛漂亮,而算是「執著美麗」的人話,那麼我就算是習慣被困惑,而成為一個「執著困難」的人。


『閱讀的一部份本質就是被困惑,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。』
~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
 

對我來說,學習也是一樣,所以我認為:
「學習的一部份本質就是被困惑,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。」

遇到問題時,第一時間就是「被困惑」,感覺到它的困難。「被困惑」以後,有些人是把它丟掉了、逃開了、放棄了,我的壞習慣卻是記住這個困難。因為記住了這個難受的感覺,所以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,就會一再加重它對我的壓力,直到我察覺到它,然後受不了,只好面對它、解決它。

對我來說學習的歷程就是這樣的:
1.「被困惑」
2.察覺~知道自己被困惑
3.面對~思考問題的現況
4.解決~做點小改變
5.放下~解決的問題就忘記它

 

國小學算數時,因為覺得每次乘25很麻煩,就想出加兩個零除以四(因為25*4=100),這種算法。於是乘5、乘125通通比照辦理。後來在快速算數的書裡,也看到幾個我常用的小方法。

學過英文以後,發現看電視時外國人隨口說的英文,我連數字都聽不懂。覺得英文數字明明是一早就教了,怎麼會聽不懂呢?我想了想,應該是因為:我根本不常使用英文。所以,我決定在非常無聊的時候,像是走路、等公車…就開始用英文默數到一百。而平常在做數學的時候,也會「假會」用英文在心裡講一遍。因為常常自己練習默數,對英文數字聽說的反應速度就比同樣沒補習的同學快了。

我覺得學習就是這樣,因為不懂、被困惑,所以想出辦法來。這裡面的根本,就是「企圖」---因為想要改變什麼,而想出一些方法,然後做出一些努力。

學業本身,就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好好練習發展自己思考方法的領域,至少它的成績是很容易看出來的。當然,其實生活的各方面都是可以練習思考的領域,煮一個好菜、打一場好球、掃好地、玩遊戲…

一切一切端看你有沒有那個「企圖」,願不願意花心思,好好地玩一場名為「人生」的遊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