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喜捨四個字,是我生命中,很困難的一課。

感謝社團分享的這段話~


「行者行慈心,或時貪著心生;

行悲心,或時憂愁心生;

以是貪憂故心亂,入是捨心,除此貪憂。

行者從喜定出,心自思念:若慈與眾生樂、悲欲拔苦、喜令歡喜,而計我能利益,不忘二事即非勝行。

捨心者,捨眾生中苦樂;苦樂捨故,得真捨法。」

網路上的解說:
至於悲、喜、捨的修行方式,除了悲心中取受苦人相,喜心中取受喜人相,捨心中取受不苦不樂人相外,大抵是與慈心觀相同的。但是對於修捨無量心,有人則提出了疑問:修習慈悲觀不是要深愛眾生不令有苦嗎?為什麼要修捨呢?《大智度論》卷二十回答:

行者行慈心,或時貪著心生;行悲心,或時憂愁心生;以是貪憂故心亂,入是捨心,除此貪憂。(大正二五.四一0上)

初修時,行者是以染愛心而修慈悲觀。
慈悲的特性即是深愛眾生,
所以如見眾生受苦,即易起憂心;
見眾生得到快樂,則又起貪愛心。
這種因見眾生苦樂而生起的心,其實是因染著眾生而起的結使心。不僅所得功德少,又會障礙吾人進一步修道;故如《智論》云:「慈悲喜心,心愛深故,捨眾生難,入是捨心故易得出離。」[18] 但這不僅是因見這三法的過患而修捨無量心。亦如《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》卷六云:

行者從喜定出,心自思念:若慈與眾生樂、悲欲拔苦、喜令歡喜,而計我能利益,不忘二事即非勝行。(大正四六.五一九中)

由此可知,慈、悲、喜之三法成就時,
吾人並未真正成就自他平等觀,
還有一個能與樂、能拔苦的相待心─我見
因此修捨,即是為除此執著
所以,真正成就四無量心的,對於一切眾生應是平等無二、不起分別,而內心又極安穩;不受貪、瞋、癡等諸煩惱所束縛,如同出污泥不染之蓮花的鎮定、安祥。故如《大智度論》卷二十云:

捨心者,捨眾生中苦樂;苦樂捨故,得真捨法。(大正二五.二一一下)

因此,四無量心的修習,能否契入於解脫道的關鍵,即在於捨,而修習時如有所偏失,即會成為「無智捨」或成為「無情冷漠」的人,對一切事物不起關懷。不但不能去除煩惱,反而更墮於負處了。

原文:http://www.fuyan.org.tw/8l/07.htm

arrow
arrow

    Ange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