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ngelis我以前是時時刻刻都在批評自己的人。
即使事情成了、滿分,也說不上滿意,只會對自己說:運氣好、還可以。
於是,成功了就歸功於幸運,失敗了就是自己的錯,成就感和滿意很少。
也經常忽略別人的批評,因為同一件事我已經罵過自己幾十遍了。
不過,看了心靈書才發現「過猶不及」。
原來人要反省,也要接納自己、允許自己快樂。
反省,從自己身上找原因~《二十幾歲應該懂得的100條人生經驗 》
二十多歲的你,也會經常犯這樣的錯誤。當出現了失誤或者事情進展不順利的時候,大家往往把過錯歸於環境,歸於同事或者朋友,卻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。其實,要是能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話,很多事情也許就變得更容易解決,與他人也更容易相處了。
一個樂於助人的青年遇到了困難,想起自己平時幫助過的許多朋友,於是去找他們求助。然而,朋友們全都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。
真是一幫忘恩負義的傢伙。
他怒氣衝衝,無比憤怒,以至於無法排遣。百般無奈,他去找一位智者。
智者說:「助人是好事,然而你卻把好事做成了壞事。」
「為什麼這麼說呢?」他大惑不解。
智者說:「首先,你開始就缺乏『識人之明』,那些沒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值得幫助的,你卻不分青紅皂白地幫助,這是你的眼濁;
其次,你手拙。假如你在幫助他們的同時也培養他們的感恩之心,不致讓他們覺得你對他們的幫助是天經地義,事情也許不會發展到這步田地,可是你沒有這樣做;
第三,你心濁。在幫助他人的時候,應該懷著一顆平常心,不要時時覺得自己在行善,…」
智者的一番話,道出了深刻的道理。
的確,如果我們能多從自身找原因,一個人的心理就更容易得到平衡。可是,我們很少能夠做到先從自身找原因,所以,我們經常埋怨別人,經常讓自己很不開心。其實,如果能夠多從自身找原因,就會發現,事情也許並不是你想的那麼難以解決,只要改變自己的一些處事方式,就可以讓所有的人都開心,讓整件事情變得簡單,何樂而不為呢?
歷史上的明君大都善於從自身尋找原因。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明君,受到百姓愛戴,與他們善於從自身尋找不足是有很大關係的。
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一位難得的開明皇帝,能自覺地以國家法律約束自己,一旦發覺自己的做法違背了法律,就會進行自我檢討。
有一個叫黨仁弘的大將,做廣州都督時,貪污了大量的錢財。這件事被告發後,主管司法的大理寺依法將其判處死刑。可是,唐太宗以往很重視黨仁弘,認為他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人才,捨不得殺,於是便下了一道聖旨,取消大理寺的判決,改為撤銷職務、流放邊疆。
處理之後,唐太宗心裡很不安,感到自己出於個人感情,置國家法律於不顧,做得很不應該。於是他把大臣們召來,心情沉重地向大臣檢討說:「國家的法律,皇帝應該帶頭執行,而不能出於私念,不受法律制約,失信於民。我袒護黨仁弘,實在是以私心亂國法啊。」
於是,唐太宗寫了一道「罪己詔」檢討說:「我在處理黨仁弘這件事上,有三大過錯:
一是知人不明,錯用了黨仁弘;
二是以私亂法,包庇了黨仁弘;
三是獎罰不明,處理得不公正。」唐太宗向大臣宣讀後,下令將此詔向全國公佈。
唐太宗嚴于自省,既維護了法律的尊嚴,也為臣民們樹立了榜樣。
善於從自身找原因的人,是心胸寬廣的人,這樣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理解與尊重,更容易與他人達成默契,把事情做得更好。
從自己身上找原因,就是要我們養成自省的習慣,曾子曰: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聖人尚且如此,何況每一個普通之人呢?而今,很多現代人雖多了一份自信心,卻少了一種「自省」的精神。有的人總喜歡責怪別人不夠朋友,責怪環境不盡如人意,卻不反省自己的行為舉止,不努力適應發展變化的社會或環境,這是很不應該的。
法國牧師納德‧蘭塞姆去世後,被安葬在聖保羅大教堂,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著他的手跡:「假如時光可以倒流,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。」
一位智者在解讀蘭塞姆手跡時說:
「如果每個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幾十年,
便有50%的人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名了不起的人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