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 

《心靈地圖》/史考特‧派克
(The Road Less Traveled/M. Scott Peck)
《少有人走的路》/派克

瞄到簡體版的書,怎麼看怎麼眼熟,找了才發現原來繁體的看過了。感覺簡體版寫得比較聳動一點,對岸的行銷還是有比較好一點~不過,我覺得繁體版的翻得比較完整,也許是因為翻得是比較後期的版本。

對岸有簡體全文,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找看。


 

小凡的筆記~

心靈地圖這本書提供一個想法是「人生的目的是盡全力讓自己和他人成長」。而成長所需要的就是紀律和愛。將紀律排在愛前面,我覺得滿特別的。

 這本書其實有四大篇,前面兩篇是紀律與愛,後面兩篇是與宗教和靈性有關。關於後面的這兩個主題,我沒有很深的感觸,所以只摘錄了關於前面兩篇的內容。  

面對人生的難題有四條可以使用的紀律:

第一、不逞一時之快 

第二、承擔責任 

第三、忠於真相 

第四、保持平衡

 

不逞一時之快~其實就是之前很熱門的《 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》 的概念。先苦後樂,先做討厭但重要的事再來做輕鬆但不重要的事。<==所謂的「延遲享樂」的能力,翻成「不逞一時之快」,其實有點沒翻到重點… 

 

承擔責任~這段作者提出兩個特例是精神官能症與人格失調症。(作者是心理醫生嘛~)精神官能症的人是過度自責,全部的事都想成是自己的錯、把所有的責任都扛在身上。而人格失調症正好相反,所有的事都是別人的錯,自己的痛苦全部都是別人造成的、老天爺就是對我不公平。要承擔責任,必須認清所有情況都是自己選擇的,而自己有責任去改善現況。認清現實,改善現狀,而不是把時間花在責備自己或他人身上。 

 

忠於真相 ~這點是要我們看清楚事實。我們帶著我們過去的經驗和地圖來看事情,於是我們所認知到的事實其實都被我們的偏見、成見修飾過。事實是什麼???

 

保持平衡 ~這點是提醒我們在自我成長與自我保護之間,有許多東西要去平衡。勇氣、判斷、成長、改變、愛,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放棄一部份的需求來圓滿全部的需求,也就是妥協 

不是真愛
關於愛這個老掉牙的主題,作者提出了一些不是真愛的愛: 

       墜入情網男女之間的性吸引力,作者認為這是一種基於生理繁衍後代需求而產生的幻覺。

 

  依賴有一方只關心別人能為他做什麼,卻不考慮自己能做什麼,而且缺乏愛人的能力。作者認為愛不是寄生,不應該依賴到失去一方就活不下去。 

投入嗜好全神貫注的經驗,熱愛打高爾夫球這些。 

 

 自我犧牲不考慮對方的成長發展,一味地犧牲自己的一切來讓對方過好日子。像是孩子明明長大了,還每天幫他洗衣服、折被子、泡茶、繳手機費、保險費,剝奪對方承擔責任和成長的機會。

 

虐待與被虐待受家暴的婦女老是自願回到加害的老公身邊...

 

重感覺而不行動--愛是行動,不是感覺。

 

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概念是「自我疆界」,作者說小嬰兒其實以為全世界都跟它是一體的,所以小嬰兒會認為它餓的時候,母親也是餓的,母親應該知道它是餓的。在許多次經驗後,到了兩三歲時,小孩才會明白自己和所有的一切是分開的,「自我疆界」只限於自己而己。然後到了墜入情網的時候,因為性的關係,人們會有「自我疆界」擴大的錯覺,覺得有一個人跟我合而為一了,這就是激情的幻覺。

P.S.:

『如何通過自律,消除人生的痛苦呢?簡單地說,所謂自律,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,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,主要包括四個方面:推遲滿足感、承擔責任、尊重事實、保持平衡』

『在“依賴”前冠以“消極性”的字樣,是因為患者只在乎別人能為他們做什麼,卻從不考慮自己能為對方付出多少。 』

『父母愛他們的子女,必須指出孩子的錯誤,而且要採取謹慎、積極的態度。他們也要允許子女指出自己的錯誤。 』

『同樣,假如朋友對我的個人問題視而不見,從未給過我任何出自真心的關懷,我也不可能把他們當成真正的朋友。 』

『生命的本質,就是不斷改變、成長和衰退的過程。選擇了生活與成長,也就選擇了面對死亡的可能性。』

 

1.據說"人生的目的是盡全力讓自己和他人成長” 這種想法是亞里斯多德提出來的。
"我們的人生任務,是盡可能把自已原有的一切發揮到極致"~摘自《你拿什麼定義自己》/查爾斯.韓弟
2.""
部份摘自書中內容。
3.簡體書

三民書局:http://www.sanmin.com.tw/page-product.asp?pid=133153&pf_id=99I155e10b109L84a102d69t107Z128OPExIPp1538SrT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心靈地圖 少有人走的路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